探访回家吃饭私家厨房
探访回家吃饭私家厨房
“小老乡,大姐又来给你送饭啦,赶紧趁热吃!”10月29日晚上7点半,忙碌了一天的安徽小伙张涛(厨房知乎)刚下班回家,便接到了一通操着家乡口音的送餐电话。
“平常上班忙,回家之后懒得做饭,我一般都是叫外卖解决吃饭问题,但总有吃腻的时候。”张涛说,最近,同事给他推荐了一款APP,说这上面都是一些普通用户在家做饭、送外卖,饭菜都挺新鲜的,味道也不错,让他试一下。
张涛说的这款APP,名叫“回家吃饭”,是一个基于地理定位、共享身边家庭厨房饭菜的O2O平台。他告诉法治周末厨房知乎回家吃饭”上面提供外卖服务的都是普通居民,成为“回家吃饭”的家厨后就可以开展外卖服务了。
“回家吃饭”有着这样的宣传语-k22“安心饭菜,邻里共享”。这个号称全国的家庭厨房共享平台,试图通过连接家庭厨房和食客,成为“改变人类吃饭方式的组织”。
然而,对于这样的共享模式,也有不少人表现出了厨房知乎络问答社区知乎平台厨房知乎友“Yiyang Tang”给出了这样的评价:“就一句,没有营业执照,没有餐饮许可证、卫生许可证,吃坏了算谁的?”这个回答获得了203次的赞同投票。
用“回家吃饭”点了几次外卖后,张涛从上面找到了一位同样来自安徽老乡的“家厨”,之后便一直都在老乡那里点餐。
“老乡很热情,做的饭菜挺合我口味的,价钱也合适。她跟我说,饭菜都是从超市买来、自己做给家里人吃的,多做一些就能送外卖了。”张涛说。
而对于家厨提供的饭菜是否卫生的问题,张涛并不担心:“新闻上总是曝光出一些外卖的黑作坊问题,家厨在家做的饭,应该比那些送外卖的小餐馆好些吧。”
法治周末厨房知乎载并体验了“回家吃饭”这款APP。点击进入页面后,APP会根据定位为用户提供附近的家厨,并且会显示附近每一位家厨的距离、家厨地址、家厨籍贯、品尝人数等信息;点击进入每一位家厨的展示页面后,会有家厨本人照片、厨房照片、拿手菜照片、是否经过实名和健康认证、联系方式、评论和家厨星级、家厨自我介绍、菜品及价格等内容。
“回家吃饭”支持三种共享方式:送餐、堂食和自取。这三种共享方式需要家厨自己选择开通哪些,法治周末厨房知乎,大多数家厨都会选择开通送餐和自取服务,几乎很少看到有人开通堂食服务。
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家厨,贩卖自己做的饭菜?对此法治周末厨房知乎了“回家吃饭”的客服人员。客服人员表示,想要成为家厨,需要报名提交包括个人身份、家庭招聘厨房阿姨市场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负责联络,并且会上门审核、培训。
“有几个必备的条件:家厨要有自己独立的住房、厨房,不能跟别人合租、合用,不能有对外经营的门店。此外,家厨本人还需要持有健康证,这个可以到医院去办理。”客服人员说。
法治周末厨房知乎步追问,工作人员上门会审核培训哪些内容,该客服人员表示,主要是查看一下厨房的卫生环境,试吃家厨做的菜品,并对家厨的菜品进行拍照。不过,该客服人员并没有具体说明,会有怎样的标准,“上门看一眼,只要干净卫生即可”。
这样的回答,似乎无法厨房知乎友对共享饭菜模式安全卫生问题的重重疑虑。法治周末厨房知乎联系“回家吃饭”相关负责人,希望就此问题获得更加确切的答案。不过,“回家吃饭”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时间和工作原因,暂时无法接受采访。
虽然没有得到“回家吃饭”的正面回复,但法治周末记者通过跟家厨的接触中,多少获得了一些答案。
张丽(厨房知乎),福建人,一家四口,住在北京市朝阳区望京某小区。用她的话说,他们一家人算是典型的“北漂一族”。
“我老公平常出门上班,我在家照顾正上小学的女儿和刚满一周岁的儿子。”张丽告诉法治周末记者,她每天都要做一家人的饭菜,看到“回家吃饭”APP的广告后,觉得多做一些饭菜就能送外卖了,就跟做份兼职的工作一样,多少有点收入。
饭菜做完,张丽便给记者打来电话,让记者去取餐。来到张丽家,她很热情地接待了记者。张丽家的客厅布置较为简陋,只有一张桌子和几个凳子,记者订的饭菜便放在桌子上的一个保温箱中。
“这间房子是我们家与别人合租的,没怎么布置。”张丽看到法治周末记者一直在环顾屋内的布置,言语中有些不好意思。
随后,法治周末记者进入了张丽的厨房,或许是刚做完饭还没来得及收拾,厨房内稍显有些杂乱。张丽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,“回家吃饭”会有工作人员来检查家厨的厨房是否干净卫生,不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。
“刚注册成为家厨的时候,工作人员来厨房看了一眼,没说什么,试吃了我做的几个菜,让我去医院办了张健康证,就可以开始做了。在社区卫生所,花块钱做一下检查、等上一周就能拿到。”张丽介绍,“回家吃饭”还成立了管委会来管理家厨,偶尔也会再来看看情况。
“他们没对我做的饭菜质量和卫生条件提出什么要求,不过既然自己做餐饮,厨房和食材还是要弄得干净、卫生一些。”张丽说。
回家吃饭’会提供统一的餐具,一箱15块钱;还可以找第三方快递送餐,每单扣两块钱就行。现在‘回家吃饭’对家厨还有奖励,一成套厨房设备会奖120元。不过比原来少一些了,以前是一周30单奖励300元。”张丽表示。
法治周末记者问张丽:做家厨是否需要具备餐饮服务许可证?她说:“自己空闲时间在家做饭,哪还会去办个什么许可证。我一天最多也就接个十几单,就是多做些饭菜,也没想过把这个当生意来做。”
赵洁(厨房知乎)今年岁,是黑龙江人,私厨主打东北口味,一家五口人租住在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小区内。
法治周末记者去赵洁家取餐时,赵洁正头戴厨师帽、脸上蒙着口罩,“全副武装”地在做饭。在等饭做好的过程中,赵洁老伴向法治周末记者打开了话匣子。
“利润不多,而且年纪大了,多做几个人的饭菜也挺累的。有时候我还要接孙子放学,没时间给她打下手。”赵洁的老伴告诉法治周末记者,当初是儿子看赵洁在家闲着没事,就弄了这么一个软件,让她打发时间,“但一天也就做个三、四单生意,多了做不来”。
除了这些,赵洁老伴最担心的还是饭菜的问题:“虽说我们自己非常注意饭菜的质量,都是买的好菜、好肉,用的好油,但保不齐哪天要是别人吃出问题来了,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?”
在“8”上班的王静(厨房知乎)向法治周末记者表厨房外包协议老板娘推荐她和同事使用“回家吃饭”的,“订了几次觉得挺干净的,而且没外面餐馆那么油腻,而且一些家厨还会赠送水果、酸奶,我和同事现在都用这款软件订餐了”。
但王静也表示,家厨做的饭不如外面的餐馆“表现稳定”-k22同样一个人做的饭,有时候咸有时候淡,“饭菜是否合口,还是得看个人感觉”;她还透露,家厨做的菜种类都比较单一,有些同事吃了几次就不愿意吃了,还是去订外卖了。
当法治周末记者将参观家厨家庭和厨房的照片展示给王静,她看过之后,觉得很诧异:“这样的厨房环境,也挺脏、乱、差的,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,我以后也不会再订了。”